季節特徵概述

春雨

在中央氣象署預報監測作業的實務上,2月至4月的降雨稱為春雨,是臺灣西半部從上一年颱風季過後到當年梅雨季之前主要的水資源來源。在這段時間,北方冷氣團遇到南方暖氣團時會形成不穩定的界面,我們稱之為鋒面或華南雲雨區,在界面上容易形成有利於雲雨發展的天氣條件。

春季同時也是臺灣第一期稻作的耕種季節,所以這個期間降雨量的多寡不僅影響民生用水、工業用水的可用水量,同時也影響灌溉用水的分配。​

春季降雨的時空分布特徵
北部地區進入2月至4月的春雨季之後,氣候統計上雨量提升至每日6毫米左右,約是12月到1月的兩倍。中部地區亦比12月到1月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北部地區,約是每日3毫米。南部地區在春雨時節的雨量,則仍延續秋冬以來不易下雨的特色。​
由氣候上逐月降雨分布的平面圖來看,2月降雨在西半部僅限於北部平地及中部以北的山區,3月平地的雨區擴展至中部及部分南部山區,4月降雨區域由山區進一步往南擴展,但平地降雨仍非常有限。​
春雨的年際變化
春季(2~4月)臺灣平地 11 個測站平均雨量的中位數約 282.8mm,但是不同年之間的變化很大,1951 年至今,雨量最少的 2002 年平均雨量僅有 136.8mm,雨量最多的 1983 年則多達 726mm,為前者同期降雨量的 5 倍以上。
rain-accumulate
氣溫的年際變化
春季(2~4月)臺灣平地 11 個測站平均為攝氏 20.8 度。 1951年至今,平均氣溫最高的 2019 年為攝氏 22.3 度,平均氣溫最低的1968年為攝氏18.4度。
春季寒流影響天數
2月至4月臺灣受到北方冷氣團的影響程度逐月減弱。以臺北為例, 2月平均會有4天受到寒流的影響,3月時降至1.5天,4月僅有少數年份會受到寒流影響。上個世紀的60至70年代為春季受寒流影響日數較多的一段時期,平均受寒流影響日數為10天,其中1977年的寒流日數更達到22日之多,80至90年代春季的寒流日數大幅減少為平均4-5天左右,本世紀至今更進一步減少為平均不到3天。

環流

冬末至初春高低層環流(2月中旬-3月上旬)
在高層大氣,仍存在澳洲夏季季風高層向外輻散的北向跨赤道流,加速了北半球的高空噴流,此時北半球還是高低層耦合的冬季環流型態。​
在低層大氣的部分,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向西延伸至中國華南,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仍有南向跨赤道流;在臺灣附近的近地面風場(圖略)仍盛行東北季風,顯示臺灣有受到冷空氣影響的機會。​
春季高低層環流(3月-4月)
隨著季節的轉變,太陽直射區逐漸重返北半球,澳洲夏季季風結束,高層向外輻散的北向跨赤道流不復存在,加速北半球高空噴流的機制消失,導致噴流不復北半球冬季時的強度,此時高層反氣旋呈現南北半球對稱狀態。​
北半球的冬季季風減弱,赤道西太平洋的南向跨赤道流消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延伸至中國華南及中南半島。原先由北方冷高壓所影響的區域,轉為開始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南北風相遇的界面產生了區域性的鋒面降雨。

春雷

冬季時的降雨型態主要為地形舉升東北風所造成的層狀性降水,春季時由於副熱帶高壓增強,帶來較不穩定的西南風,鋒面的降水性質轉為兼具層狀性與對流性降水,春雷的出現表示降雨型態從冬半年的層狀降雨逐漸進入到夏半年的對流降雨,象徵季節的轉變。
首次春雷發生的平均日期為2月23日(包含離島),發生日期範圍一般為2月7日至3月10日。從1951年至今,最早的春雷出現於在1980年(臺北站)及1997年(高雄站)的2月1日,而最晚的春雷是在2011年4月17日(日月潭、阿里山、臺南、高雄、臺東及外島的澎湖、金門、馬祖等8個測站)
春雷的定義:歷年2月至4月以人工或落雷系統觀測到的雷暴或雷聲。
每年春雷首次發生日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