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與服務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籌資倡議行動(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發布的報告中所引述之調查研究,2019年工業部門每年消耗全體人類用水量的40%,而氣候變遷下乾旱頻仍,導致其中三分之二的企業面臨用水危機;以亞洲為例,更有高達19%的工業資產與設備暴露在洪患的風險之下 1 UNEP Finance Initiative “Climate Risks in the Industrials Sector”,2023 。極端氣候對於製造業各生命週期階段,皆可能造成風險與損失。此外,氣候變遷也正在重塑市場需求,影響消費者購買力,或左右其對產品或服務的偏好 2 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指引 。氣候危機導致的地緣政治動盪,更將衝擊能源、基礎設施與供應鏈的穩定 3 UNEP Finance Initiative “Climate Risks in the Industrials Sector”,2023 。
近年國際間更積極導入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TCFD)之方法與框架,擘劃製造業之氣候變遷調適對策,以最佳化風險控管、降低生產成本,確保企業在極端氣候下維持穩定獲利,更進一步創造成長與商機。TCFD涉及企業的治理(Governance)、策略(Strategy)、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指標與目標(Metrics & Targets)四大核心要素 4 經濟部工業局,《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暨TCFD案例手冊》 ,2019年12月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調查報告指出 5 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Ed.). (2019). Sustainable Investor Poll on TCFD Implementation. Sustainable Investor Poll on TCFD Implementation. https://www.gsi-alli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Global-Sustainable-Investment-Alliance-TCFD-Poll.pdf ,高達7成的機構投資人會將 TCFD 納入其投資與資本配置決策考量中,並有高達92%的投資人認為TCFD有助於其做出投資決策。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製造業佔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 氣候緊急狀態下,國際上加嚴碳管制規範、要求綠色供應鏈,更由歐盟開始,頒布碳邊境(CBAM)規範,使得製造業減排與轉型迫在眉睫,也挑戰企業因應能力。氣候服務可協助企業排放管理與減量對策制定,包含以氣象資訊分析進行廠區能耗管理、將生產規劃結合氣象資訊的大數據分析,預測商品銷量與市場偏好,並據此訂定中長期生產策略、落實智慧庫存管理。此外,氣候服務也是綠色金融利器,企業可參考氣象資訊結果,擬定綠色供應鏈戰略,減低採購、製程與物流能耗,並優化綠電採購乃至自產過程,輔助企業達成減量目標,更促進ESG效益。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洪水、旱災、風災、熱浪、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生產線停頓、廠房與設備損毀,乃至人員傷亡
- 暴風雪、洪災等災害破壞交通運輸體系,導致物流受阻、運輸成本增加,並延誤生產期程
- 原物料及零組件產地受洪患、風災、熱浪、寒害等極端天氣事件影響,導致供應鏈中斷
- 極端氣溫、水旱災使能源或用水供應不穩,提升產業用電/用水成本
- 熱浪、寒流等極端高/低溫事件,增加廠區及營業用空調成本,甚至因溫度控制不易,提高產品不良率,危及品質穩定
長期性風險
- 氣候變遷下的溫度、降雨等氣候趨勢改變,影響原物料(如糧食、能源等)供應穩定度與價格,增加採購成本,甚至造成原物料供應短缺,更影響供應鏈佈局
- 極端高/低溫或降雨/濕度變化,增加廠房與設備之維修頻率與維護投入,提高硬體設施維運成本
- 氣候危機導致的區域性衝突及地緣政治動盪,影響糧食及能源等關鍵原物料價格,更衝擊能源、基礎設施與供應鏈的穩定
- 極端高低溫事件、冬季溫度提高與長期性氣候趨勢改變,重塑消費者對於特定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影響產品設計研發取向與行銷策略規劃
- 暖冬、酷暑等暖化趨勢,使特定產品庫存難以消化,增加倉儲與管理成本
轉型風險
- 碳價格高漲、國際供應鏈低碳轉型趨勢,造成更高減排壓力,並須將碳費/碳稅列入企業營運成本計算中
- 因應碳成本提高,水泥、鋼鐵等高排放產業將面臨訂單需求減少,致使市場規模萎縮
- 國際供應鏈之碳關稅規範及綠色採購要求,增加製造業碳管理成本,以及污染管控與環境監測相關花費
- 配合政策減排目標,檢驗設備能耗並汰換老舊設備以促進製程改善、發展低碳技術等減排與淨零路徑規劃之相關成本
- 因應減排目標,採用再生能源,可能面對之綠電採購或發電成本
- 製程轉變、規模縮減乃至產業轉型,可能造成之員工教育訓練、職能培訓、職位轉換相關支出,乃至大量解僱與工作權問題之可能產生法律爭訟、資遣費與輔導轉銜成本
- 違反環境法規或未負擔排放責任所衍生之潛在訴訟、罰款、賠償及後續生態恢復成本
- 未即時對股東、金融機構、投資人與大眾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或無法加速完善採購、供應鏈及製程管理等層面的永續轉型,將導致企業信譽及形象受損,連帶影響股價與市場價值
機會
- 將氣象資訊導入製程改善與管理,進行智慧化能耗調控與節能規劃,節省能源成本、提升產品良率、最佳化廠區設備維運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達到減排效益
- 善用氣候服務,精準預測極端氣候下之市場需求趨勢,預先投入產品研發、生產與行銷佈局,搶佔市場先機
- 提前預測關鍵原物料、糧食、能源之價格與供應情況,佈建多元供應鏈;並參考氣象資訊對採購來源之碳排放及碳管理進行追蹤,打造綠色供應鏈
- 採購或自產綠電,並透過氣象資訊分析預測再生能源價格、進行綠電容量預測與管理,優化綠電採購與自產過程,達成減排目標同時加值ESG表現
- 因應TCFD趨勢,將氣象資訊納入氣候風險預測與揭露中,規劃最佳氣候風險調適、韌性建構與減排路徑,控管氣候相關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制定相關財務計畫,確保成長與獲利。
- 應用氣象資訊分析,降低企業環境監測與排放管理成本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氣候相關風險鑑別與調適措施制定
長期氣候資料、即時預報、災害預警系統
供應鏈佈局、採購、生產管理、製程調控、廠房設備、物流運輸、水電基礎設施等層面之氣候風險預測、調適措施制定、成本評估、流程優化與佈局參考
協助產企業的能源管理、碳排放控制及淨零路徑規劃
TCFD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之方法論、結合天氣資訊之能耗與能源效率調控服務
排放管理、供應鏈碳管理、能耗與能源效率調控
因應極端氣候之市場需求與預測
長期氣候資料、即時預報、客製化中長期氣象資料分析
整合氣象資料與特定產品銷售趨勢,進行關聯性分析,並針對未來氣候趨勢,進行市場需求預測與可能產品開發及行銷規劃
服務案例
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指引
國內現階段「調適」的概念尚未普及於製造業業者,如氣候變遷對企業有何影響?企業對此該如何行動?有什麼工具可以應用?因此,該指引針對製造業業者所需之各項資訊進行蒐集與彙編,期望可提供企業下述協助,促使企業於自身能力範圍內及早落實無悔行動及策略,有效因應氣候變遷以降低未來可能的損失,並取得有利的先機。
- 掌握國內外氣候變遷趨勢,瞭解企業將因氣候變遷受到何種影響。
- 參考國內外企業的調適作法、案例及趨勢,開始思考因應並尋求商機。
- 透過指引提供的表單及工具,進行自我檢視並規劃因應作為。
- 提供有用的參考網站及諮詢管道,以利進一步取得相關資料及協助。
介紹來自: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氣候變遷調適專區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台泥)成立於1946年,並在1962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為台灣的經濟高速成長期和十大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隨著人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近年台泥開始尋求轉型,主動解決環境問題(Eco-solution provider),運用創新科技、創新思維,開發新能源,朝著打造「零廢棄、零污染、零排放」之循環經濟,創造永續企業的新價值進行。
資料來源: 台灣水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
服務項目
- 短中長期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 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及淨零轉型可能帶來之營運影響,台泥已將氣候風險整合至整體風險管理政策。台泥除了盤點既有的具體因應策略與調適措施,並依據風險與機會影響之範圍與時間長短,規劃出六大氣候行動。
- 氣候情境分析:為進一步因應氣候風險之影響,台泥針對特定轉型與實體風險進行未來情境分析,分析未來全球不同升溫情形與政策環境下,對於台泥的潛在財務影響,並將結果納入未來的韌性策略之中,以期達到淨零目標。考量未來不同的氣候情境所帶來的衝擊,台泥在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中選擇多種情境,藉此根據結果擬訂不同的氣候因應策略。
- 氣候天災調適:面對氣候變遷,台泥積極應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風險,建立資訊即時追蹤、預防及應變機制,並針對氣候相關的災害建立調適措施,提升廠區氣候韌性,以降低災害造成的實體風險。現行措施透過政府網站的即時水情資訊,監控生產據點當地的水資源變化,調度最適庫存量及運輸彈性,落實氣候調適能力,強化營運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