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ies-situation-photo

氣候變遷與變異對海洋與淡水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進而衝擊漁業生產與供應鏈穩定性。自1970年以來,海洋吸收了超過90%的額外熱量,使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生態環境劇變。例如海水暖化加劇海洋分層,減少溶氧量,引發大規模缺氧(oxygen loss) 1 https://www.ipcc.ch/srocc/chapter/chapter-5/ ,影響魚類的生長與存活。此外,海洋酸化與海平面上升使沿岸與河口生態惡化,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增加,也讓漁業風險大幅上升。颱風、暴雨與海洋熱浪破壞漁業基礎設施,例如港口、漁船與養殖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14-2016年的「超級聖嬰現象」(El Niño) 對秘魯和厄瓜多爾的漁業與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衝擊 2 https://openknowledge.fao.org/server/api/core/bitstreams/e6c87962-c4f7-443c-b9e3-57d94e7c0470/content?utm_source=chatgpt.com 。東太平洋海水溫度上升2-3°C,使冷水性魚類遷移至更深或更南方的海域。缺氧與赤潮導致當地鯷魚(Anchoveta)數量驟減,影響漁民生計。2015年,秘魯的鯷魚漁獲量減少約50%,造成全球魚粉與魚油市場動盪,漁業產值損失數十億美元。厄瓜多爾的鮪魚捕撈量則下降約20%,衝擊漁業出口。魚群減少及漁獲量下滑導致加工、冷凍、運輸等漁業相關工作縮減,迫使漁民生計困難,貧困加劇。極端事件亦影響河口與沿岸生態,洪患與暴雨增多,危及沿岸養殖漁業穩定性 3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447678 ,威脅當地社區發展與漁民生計。隨著全球氣候風險加劇,漁業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與經營壓力,迫切需要應對策略,以確保產業韌性與永續發展。

對捕撈漁業而言,氣候變遷導致魚群洄游模式改變,傳統的捕魚區與漁期不再穩定。透過高解析度的洋流預測、海水溫度變化模型與魚群分布預測技術,漁民能更精確規劃捕撈行動,降低燃料成本,提高漁獲效率。例如透過將海洋觀測與預報系統結合衛星遙測與人工智慧模型,預測經濟魚種的遷徙路徑,讓漁民能夠調整捕撈策略,減少無效出航次數,提升漁獲產量並降低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衝擊影響。極端氣候事件對漁船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天氣預報與災害預警系統能協助遠洋與近海漁業降低颱風、暴雨與巨浪的風險。

對養殖漁業而言,智慧水產養殖系統提供即時環境監測與精準管理,能有效降低因水溫變化、降雨強度增加、病害擴散等因素導致的損失。氣候服務提供的氣象數據經加值處理後,能應用於水溫變化與病原體擴散風險評估等方面,提前警示養殖戶採取預防措施,減少藥物使用,提高生產穩定性。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增加,傳統的保險模式已無法應對新興風險,發展天氣指數型漁業相關保險已是趨勢,並可根據氣象數據(如溫度、降雨量或風速)來觸發理賠,不受遲發性損害限制。例如我國農業部漁業署目前已有推出參考溫度資訊的養殖水產保險,並納入低溫寒害與颱風降水量風險,當天氣異常導致魚群死亡時,保險機制可提供即時補償,提高養殖戶的營運韌性。

氣候服務不僅為降低漁業風險的工具,更可成為驅動漁業升級與創新的核心動力。透過氣候數據的精準應用,漁業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優化漁獲產業的供應鏈管理。氣候服務提供的長期氣候趨勢分析、短期環境監測與即時預測,使漁業生產向「精準化、數據化」轉型,例如透過洋流預測與水溫暨魚群分布模型,可優化捕撈計畫。在養殖漁業方面,結合氣候數據與人工智慧進行動態環境監測與智慧管理,可精準調整飼料投放、氧氣供應與疾病預防策略。氣候變遷致使漁獲供應量的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價格波動與國際貿易穩定。透過氣候服務,漁業企業可建立智慧供應鏈管理系統,即時監測天氣條件、物流風險與市場需求,確保供應穩定,降低交易風險。未來,氣候變遷對漁業的影響將持續加劇,氣候服務可減緩此負面影響,例如應用氣候大數據跨域分析,並投入人工智慧、衛星遙測等技術的研發。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極端高溫事件造成魚群及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
  • 海上風暴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加漁船作業風險、提高作業成本
  • 洪患及暴雨增加,危及沿岸養殖業穩定
  • 水溫變動頻繁,水體均溫增加,魚苗死亡率上升
  • 豪雨、洪災、疾病與寄生蟲風險增加,影響生物健康,增加罹病機會及死亡率,損害養殖業收益

長期性風險

  • 全球暖化造成海洋升溫與海洋酸化
  • 海洋升溫改變生物棲地分佈,影響漁產分佈
  • 海洋暖化與海平面上升,造成河口地區鹽化,影響近海漁業與養殖業
  • 洋流勢力消長影響洋流帶之洄游性魚種路線變更,將影響特定魚種之預期收穫量與收穫季節,改變漁場分布
  • 海洋酸化、海洋低氧現象(Ocean deoxygenation)導致水體生態系改變、生物棲地縮減
  • 河口與沿岸生態變遷、洪患及暴雨增加,危及沿岸養殖業 (Ocean deoxygenation)導致水體生態系改變、生物棲地縮減
  • 經濟魚種遷移,捕撈距離增加,作業成本上升

轉型風險

  • 地方性生計漁業欠缺轉型資本、技術與專業人才
  • 傳統漁民學習新能源船隻、電動設備與節能捕撈技術等適應期長,競爭力下降導致被市場淘汰
  • 漁電共生推動過程中未審慎評估環境社會影響
  • 對於遠洋漁業的監管力度不足,欠缺制度與法規工具,造成永續轉型困難
  • 經濟魚種遷移進而改變魚場範圍,提高漁事外交衝突風險

機會

  • 以氣象資訊協助漁民及業者制定捕撈或養殖計畫;並協助主管機關、金融機構及相關職業團體掌握捕撈風險
  • 導入氣候預警服務,製作特定區域之生態系統監測報告,追蹤區域氣候及生態系統變化
  • 參考極端氣候事件預警,制定漁業保險
  • 導入氣候服務於海洋生態系統復育,強化海洋生態系提供之生態服務效益,強化海洋生態系統韌性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服務案例

海象環境資訊平台

#預警 #海象

「海象環境資訊平台」是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建置的專業海氣象服務網站,旨在整合國內外(臺灣附近海域及西北太平洋地區)豐富的即時與歷史之海象監測、遙測及預報數據,提供多元化的資訊服務。平台採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與響應式網頁設計,方便政府機關、學術研究單位及一般民眾查詢海象資訊,以提升海上航行安全、支援海洋防災、利於海洋資源管理、促進海洋遊憩發展及提供學術研究參考。

資料來源:https://ocean.cwa.gov.tw/V2/

服務項目

  1. 即時海象監測與預報:提供風速、風向、浪高、浪向、潮位等即時觀測資料及預報資訊。
  2. 災防加值應用:包括海洋溢油預報、海難漂流預報、漁業海溫預警、海岸潮線預報、極端暴潮線等,協助災害防救與應變。
  3. 個人化功能:註冊帳號後,可使用「我的應用」、「我的航線」、「我的廣播」等個人化服務,並設定常用地點如鄉鎮、港口、衝浪點、海釣區等。
  4. 資料下載與API介接:提供海象資料集下載,並支援API介接,方便進行資料分析與應用開發。
  5. 圖資查詢與展示:整合55項西北太平洋地理圖資,包含風、浪、流、潮、霧、天氣、潮間帶、各國經濟海域等,提供豐富的地理資訊查詢功能。
  6. 使用者分級服務:依帳號類型(公務機關帳號、產學帳號)提供不同層級的服務與功能,滿足多元使用需求。

NOAA Fisheries

#預警 #漁業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部門(NOAA Fisheries),全名為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MFS),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下屬機構,負責管理和保護美國的海洋資源與漁業。其主要業務為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促進永續漁業發展,並保護受威脅和瀕危的海洋物種。

資料來源:https://www.fisheries.noaa.gov/

服務項目

NOAA Fisheries 提供多項與氣候變遷應對相關的服務,涵蓋漁業管理、海洋保護、氣候監測與社區適應等領域。包含

  1. 氣候變遷監測/影響評估:研究氣候變遷對漁業、海洋生態及沿海社區的影響,提供適應與緩解策略。
  2. 透過海洋環境監測網(IOOS - Integrated Ocean Observing System)、漁業與海洋氣候預測(Fish Stock Climat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及提供即時海洋數據包括溫度、海流、酸化程度等,並評估漁業資源對氣候變遷的敏感度與適應能力。
  3. 透過海洋酸化監測計畫(NOAA Ocean Acidification Program)監測海水 pH 值變化,分析其對貝類、珊瑚及漁業資源的影響。
  4. 智慧漁業與科技應用:透過大數據與 AI 技術,提供漁場預測、漁獲量分析及精準捕撈建議。
  5. 物種遷徙與適應性研究:研究漁業物種如何因氣候變遷改變遷徙路線與棲息地,提供適應管理建議。
  6. 海洋保護區與棲息地復育:規劃與管理海洋保護區,保護關鍵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