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situation-photo

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廣泛,牽涉到地球系統的各個層面,包括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系統等,同時也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文化生活,其衝擊影響深遠,且具有高度科學複雜性及不確定性。此外,由於氣候變遷具有跨領域、跨越國家地理疆域和橫跨世代時間尺度的特殊性,國際社會各界已廣泛關注其影響並採取實際合作。

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壓力驟升,使地球系統所面臨之風險,已瀕臨不可承受之臨界值;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全球許多地區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邊緣,氣候變遷對陸地、淡水、近海及遠洋生態系統,已造成巨大且不可逆轉的破壞與損失,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調適及自然韌性普遍惡化」;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2023全球臨界報告》(Global Tipping Points Report)指出:氣候變遷已經使大自然面臨不可逆轉的改變,「臨界點」時刻即將來到;依照目前的暖化趨勢,全球包含格陵蘭與南極的冰蓋、珊瑚礁、永凍土地區在內的地球系統可能將面臨超越臨界點的風險;並且,不同的臨界點之間可能互相影響,產生連鎖效應。地球系統的變化,快速且廣泛地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具體而言,升溫影響洋流及降雨、極端氣候事件、空氣品質劣化、森林大火頻率增加等極端氣候事件,衝擊人類社會與動植物生態系統之平衡,並在交互影響下,造成深刻之社會與生態風險。

氣候服務在監測和預測天氣、氣候、水文和海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關部門可透過監測系統瞭解短、中、長期氣候與環境相關問題的趨勢變化,並針對生態系統、物種和人類社會受到的影響,進行情境分析和風險評估,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例如污染排放管制、碳排放管理與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管理水資源、建置早期預警系統等。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應用氣象科學所開發之地球系統進行監測,包含煙霧(森林大火)預警、大氣監測與建模(監測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大氣成分和化學監測,並開發出ACCESS澳洲社區氣候與地球系統模擬器,針對高、低碳排情境及其他可能氣候情境,為包含IPCC評估報告在內之國際重大科學專案建構情境模擬,並提供監測與預警服務,以減少各領域之社會經濟損失。近年,我國以WMO推動的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為指導原則,持續加強觀測、研發與預測、整合與運用共三個面向的氣候科技能力發展,並致力促進產業於跨領域氣候服務應用之開發,以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強化自然生態系統的監測與風險預測能力。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及強度提高造成生態系統和環境衝擊,重創社會經濟和增加氣候難民
  • 動物棲息地改變或大量遷徙衝擊鄰近地區的生態系統環境和升高人與野生動物衝突
  • 異常高溫、乾旱和缺少降雨提高野火發生機率和範圍規模,造成嚴重空汙和生態系統浩劫
  • 暴雨、洪水的沖刷將垃圾、廢棄物或有毒物質帶入土壤、河川、海洋造成生態環境汙染
  • 極端高溫可能使垃圾或廢棄物產生之有毒氣體增加,造成空汙及影響有害物質管理

長期性風險

  • 溫度上升使降雨型態、洋流模式產生變化導致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和全球氣候模式改變
  • 重複性乾旱和降雨分配不均導致土地退化、沙漠化和沙塵暴更趨嚴重,影響空氣品質和民生條件
  • 永凍層融解釋放的甲烷將可能加速全球暖化及部分寒帶動植物的遷徙或消失
  • 海平面上升引發小島國家、低窪地區人民的生存危機,影響國土安全和海域疆界管轄範圍
  • 海溫升高和海洋酸化使得具碳匯功能的珊瑚礁和藻類存活率與光合作用功能降低
  • 極端氣候影響植物生長時序和物種分布變化,進而改變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及移動,破壞生態平衡
  • 災害處境和自然資源退化加劇既有性別不平等及人權侵害問題,包括性別暴力、剝削和人口販賣
  • 氣候難民多為高脆弱度族群,加深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社會經濟不平等問題

轉型風險

  • 階段性法規的上路可能仍使企業難以因應氣候變遷減量與環境影響評估需求,增加營運成本壓力
  • 為促進氣候治理政策順利推行,政府與私部門及民間團體的溝通成本增加
  • 企業轉型壓力驟升,企業選擇性資訊揭露和轉移環境責任等漂綠風險增加
  • 透由貿易障礙,將企業轉型過程中的減碳暨環境成本轉嫁至產品製造國與原物料供應國
  • 再生能源產業對關鍵礦產資源(鋰、鈷、鎳)需求的攀升,礦物開採將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 過度集中依賴既存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將可能導致礦產資源競爭、價格波動和供應中斷等風險
  • 電動化運具和儲能設備之電池需求攀升,衍生之電池新設計、生產製程和回收再利用及處置問題
  • 以人為本的減災與調適行動轉向以維護瀕臨崩潰的生態系統為優先產生的衝突問題

機會

  •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和環境監測系統的投資需求增加,且投資效益評估巨大
  •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系統之需求增加,包括濕地、公園、保護區等大規模種植及土地復育
  • 基於生態永續、環境保護產生的新形態綠色工作,包括環境保護科學家、生態保育管理員、導覽員、環境教育人員等
  • 結合ICT、IoT、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應用的相關環境監測和風險分析綠色工作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服務案例

中央氣象署衛星影像網站

#即時影像 #天氣資料

氣象署衛星影像網站旨在提供即時衛星影像與氣象資訊,提升氣象預測與災害防範需求。衛星影像網站透過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為政府機構、科研單位及民眾提供關於天氣、氣候變遷及災害監控等資訊,協助分析與預警。特別在颱風、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中,網站的影像資料能有效支援決策,減少災害損失,提升社會防災能力,確保公共安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衛星影像網站

服務項目

  1. 即時衛星影像查詢:幫助用戶了解當前的天氣狀況與雲層變化。
  2. 雷達影像資料:協助分析降水範圍、強度與移動路徑,對於氣象預測與災害警報。
  3. 颱風路徑預測:提供颱風的即時路徑預測,並根據衛星影像分析其強度與發展動態,供應相關機構預警。
  4. 雲圖動畫播放:提供連續的雲圖影像,顯示過去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有助於分析天氣模式與氣候趨勢。
  5. 災害監控與應急預警:利用衛星資料監控地震、火災、洪水等災害狀況,並向民眾與政府提供即時預警與應對建議。

環境部 空氣品質監測網

#空氣汙染 #PM2.5

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網由環境部設立,負責提供全台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該網站成立背景源於提升空氣品質管理與公眾健康防護需求,透過即時監測與數據分析,讓民眾掌握空氣污染狀況,減少健康風險。因應工業發展、交通污染與氣候變遷影響,環境部建置全國監測站,提供即時AQI(空氣品質指數)、細懸浮微粒(PM2.5)預報,並推動減污政策,以改善空氣品質。

資料來源:空氣品質監測網

服務項目

  1. 即時空氣品質監測:提供全台各地即時空氣品質數據,包括空氣品質指數(AQI)、細懸浮微粒(PM2.5)等,幫助民眾掌握當前空氣污染狀況。
  2. 3日空氣品質預報:預測未來三天各地區的空氣品質狀況,提供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適當的外出時間與防護措施。
  3. 空氣污染源解析:詳細介紹各地區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幫助民眾了解污染成因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4. 全國空氣品質圖:顯示全台各地的空氣品質狀況,並以地圖形式呈現,讓使用者能夠直觀地了解各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
  5. 歷史資料查詢:提供過去一段時間的空氣品質監測數據,讓用戶可以回顧並分析歷史污染趨勢,為未來的空氣品質改善措施提供依據。

延伸連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