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iculture-situation-photo

土地使用深刻影響交通運輸、環境品質、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相關規劃須審慎考量其永續性與效益。根據歐洲環境署(EEA) 1 https://www.eea.europa.eu/help/glossary/eea-glossary/land-use ,土地使用類型主要包括住宅、商業、工業、農業、公共設施、交通基礎設施以及保育用地,這些土地用途的分布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土地的高度依賴。然而,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日益嚴峻,對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的影響日益增加,不僅威脅現有土地用途的安全性,也可能降低土地的宜居性,縮減適居範圍,進一步使選址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土地使用結果,更是驅動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城市擴張造成土地占用(land take) 2 https://www.eea.europa.eu/help/glossary/eea-glossary/land-take, https://www.eea.europa.eu/en/topics/in-depth/land-use ,導致碳封存能力下降、土壤透水性變差、洪水風險升高與熱島效應加劇,削弱土地的氣候適應能力。

根據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 3 https://unhabitat.org/topic/climate-change ,氣候變遷對都市土地的使用影響包括增加洪水、熱浪的風險,影響住宅和商業區的規畫,加劇社會脆弱性。面對氣候變遷的高度不確定性,土地使用規劃不僅需因地制宜,更應具備動態調適與整合多元風險的能力。例如,沿海地區需重新審視開發邊界,城市中需強化綠地配置以緩解熱島效應。工業用地需因應環境與安全風險進行嚴謹選址,農業則面臨適耕性下降的挑戰,須發展耐旱與碳匯農業策略。公共與交通設施在面對極端天氣衝擊時,應納入避難與資源調度功能,而保育用地則需調整區位與引入動態生態走廊的概念,以應對生物遷徙。

為回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推動氣候風險導向的土地使用策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推動「韌性導向、區位精準、開發轉型」的三大原則,透過「智慧成長修正建議(Smart Growth Fixes)」 4 https://www.epa.gov/smartgrowth/smart-growth-fixes-climate-adaptation-and-resilience 協助地方政府避開高風險區,調整分區法規並將氣候風險納入決策流程。EPA 也積極推動多用途混合開發,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並導入滯洪設計,同時協助災後區域重劃、發展綠地社區與滯洪公園,強化社區的氣候韌性。其開發的「氣候適應資源中心(ARC-X)」平台 5 https://www.epa.gov/arc-x 提供情境式氣候變遷預測、脆弱性評估工具與開放資料,作為科學化決策的重要支撐。加拿大自然資源部(NRCan)則透過「氣候變遷地理資訊平台(Climate Atlas of Canada)」,提供高解析度氣候數據、互動式地圖與多種氣候變因,協助土地規劃者進行情境分析與基礎設施設計,整合氣候風險進入土地使用決策。我國也逐步建構氣候風險導向的土地規劃系統。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建置的「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Dr.A)」,提供高解析度氣候推估與風險圖資,支援不同空間尺度與氣候情境下的災害風險分析,協助政府與企業在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中,整合科學化的氣候風險評估結果。Dr.A特別著重於淹水、坡地與乾旱等高風險議題,提供決策依據並提升整體防災韌性。

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各國透過跨部門的緊密協作、開放透明的資料共享以及深入的情境模擬分析,逐步構築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土地規劃體系。展望未來,持續強化氣候變遷因素與土地規劃決策的整合機制,將是我們穩健邁向具備氣候韌性的永續社會之核心關鍵所在。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極端降雨頻率與強度增加,導致低窪住宅區、河岸開發區、都市硬鋪面地區積水頻率提高,減低土地居住可用性與安全性
  • 高溫與熱浪使綠覆不足區域不適宜密集建築物
  • 熱浪與極端氣候使開放式商業空間(如市集、行人徒步區)可用時間減少,降低土地整體使用效率與經濟潛力
  • 海平面上升與暴潮造成海水倒灌,導致引發工業用地污染物外洩風險
  • 高溫、乾旱或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短期內農作物收成,使部分農地暫失生產功能
  • 極端天氣事件使交通行道暫停通行功能
  • 強降雨提高郊區開發區、農場或聚落等山岥地發生土石流的風險
  • 極端事件如暴雨、強風、熱浪等,造成部分保育地土地條件惡化,影響生態土地保育機能

長期性風險

  • 海平面上升與洪水帶擴大,造成可開發住宅土地減少與房市萎縮,並增加低風險區土地壓力與都市擴張風險
  • 氣候風險重塑人流動線與經濟活動熱區,原有商業用地可能因風險增加而失去發展潛力,需重新選址與定位
  • 極端氣候提高工業汙染擴散風險,使土地治理與再利用困難度升高,影響未來再開發可行性
  • 氣候變遷改變降水與溫度模式,影響作物適應性,部分地區農地不再適合原有耕作型,適耕地範圍縮小
  • 交通路網受到土地安全與氣候限制,特定地區土地不宜作為通道使用,降低土地作為交通節點或轉運區的中長期價值
  • 保育區土地不再具生態效益,需重新劃設保育區或設置動態生態走廊
  • 保育區與鄰近農業或都市用地的氣候衝擊互動加劇,導致土地保育目標與其他利用需求間的矛盾升高

轉型風險

  • 高風險區域住宅用地須撤離或限建,導致土地規劃標準不斷變動,發展方向難以穩定
  • 部分土地急劇貶值或擱置,引發徵收補償與規劃調整的社會與政策爭議
  • 商業用地若轉為混合用途或低密度開發,需重設土地使用管制,易產生法規、營運與規劃的摩擦
  • 重新配置商業區時,易出現土地短期無人使用,造成資源浪費與空間斷裂
  • 高污染工業用途的土地轉型為綠地或社區用途時,面臨土壤污染清理與土地管理爭議
  • 公設用地彈性不足,規劃範疇難以支持防災、避難、應變等新功能需求
  • 公設用地多機能化後,管理難度提高,單位與責任歸屬可能產生重疊與模糊
  • 生物因遷徙需重劃保育區時,與現行農、林、居用地重疊,易產生使用權與管理糾紛

機會

  • 住宅用地轉型時融入社區綠帶、雨水滯洪區或都市農園,提升土地多機能與調適效益
  • 商業區及公共設施用地重劃導入多用途土地使用模式提升彈性運用與應變能力
  • 商業機能轉移至安全區位,避開高風險區導引經濟聚落重整
  • 工業污染地轉型為綠地社區或公共用地,結合都市更新與土地再生利用
  • 產業用地整併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 推動農地多元利用與再分類,農地轉作休閒農業、綠能設施等,提升土地的彈性使用與經濟價值
  • 釋出部分路廊作為綠廊或生態廊道,提升都市連通性與環境調適功能,增進土地生態效益
  • 促進TOD(以運輸導向發展)導向的土地使用改革,友善行人並強化空間整合度
  • 引入「動態保育區」與彈性管理機制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服務案例

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Dr.A)

#調適 #預警

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Dr.A)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建置,旨在提供中央與地方政府、規劃單位及企業等使用者,針對氣候變遷下的災害風險進行評估與調適規劃的資訊與工具。Dr.A整合高解析度的氣候推估資料與災害風險圖資,特別針對淹水、坡地與乾旱等災害,提供多種情境下的風險評估結果,支援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的決策。

資料來源:https://dra.ncdr.nat.gov.tw/Frontend/About/AboutUS

服務項目

  1. 提供不同增溫情境下的災害風險圖,協助辨識高風險區域,支援土地使用規劃。
  2. 整合氣候推估資料與災害風險圖資,支援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的決策。
  3. 提供多種空間尺度的風險圖資,支援不同層級的規劃需求。
  4. 提供高解析度的氣候推估資料,支援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的決策。
  5. 提供多種情境下的風險評估結果,支援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的決策。

氣候變動適應資訊平台(A-PLAT)

#決策 #調適

「氣候變動適應資訊平台(A-PLAT)」由日本環境省(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 of Japan)與國立環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NIES)共同建置,提供氣候變遷影響資料、脆弱性評估工具與地方政府調適案例,支援土地使用與空間規劃決策。平台協助地方政府掌握區域氣候風險(如淹水、熱浪),導入氣候資料進行土地用途調整、都市開發密度控管與保育區劃設,並提供操作指引與策略工具,促進在高風險地區採取低開發或退縮式利用,是日本實踐氣候調適型土地規劃的重要氣候服務平台。

資料來源:https://adaptation-platform.nies.go.jp/en/

服務項目

提供各地未來氣候模擬數據,如降雨量、氣溫、洪水頻率,支援土地開發可行性與氣候適應策略評估。

協助地方政府辨識不同土地使用類型(如農地、住宅、工業區)對氣候風險的脆弱性,作為土地規劃調整依據。

彙整日本地方政府(如京都市、橫濱市)在土地使用調適上的實務經驗,如轉換洪氾區為綠地或避難空間等。

提供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政策在納入氣候風險考量時的流程建議與策略,例如調整土地分區、實施開發限制等。

整合氣候與土地使用資料,視覺化展示高風險區域,利於地方政府進行土地用途重新劃設與適地適用規劃。

延伸連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