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與服務

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各行業造成顯著的影響,除了古蹟、考古遺址和有形文化資產受到氣候風險的威脅外,也因為氣候變遷逐漸改變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生活方式及文化實踐,特別是對許多氣候脆弱社群帶來劇烈的影響,這將導致文化多樣性的變化。
在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文化資產」和「無形文化資產」兩類。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物、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自然地景等;而無形文化資產則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更將範圍擴展至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追求文化多樣性的目標。
在有形文化資產領域,氣候變遷對於建築、文化地景和聚落等物質性資產造成威脅。在無形文化資產領域,氣候變遷則對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和地方知識產生衝擊、轉變和因應需求。2009年,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國民信託組織(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zation,簡稱INTO)發布了《都柏林氣候變遷宣言》,呼籲各國對氣候變遷下文化遺產的保存提出因應措施,並歸納出減緩、調適和社區責任三大手段。這些措施都需要氣象資料和氣候服務的參與。
除了應用氣象資訊提供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的災害預警服務外,氣候服務還可以進一步協助政府、地方社區、文化遺產組織、研究機構和投資者等利害關係人制定應對氣候變遷的計畫和策略,評估氣候風險並制定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減緩和調適策略。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行動中,氣候服務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專業角色。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有形文化資產:靜態結構化風險(地震、土石流及地裂、洪水、雪崩、火山作用等);位於氣候脆弱帶(如海岸、地震帶)之遺產受極端氣候導致之災害衝擊(如巨浪、暴雨及地震),產生立即性之毀壞
- 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生活空間受氣候災害(如風災、洪患、地震)衝擊,面臨毀滅性破壞
長期性風險
- 有形文化資產:環境暴露與相關風險,包括既有建物受溫濕度、降雨影響,產生剝落或形體破壞,及衍生之人身風險
- 無形文化資產:極端氣候改變既有社會生活、生態利用與文化實踐
轉型風險
- 有形文化資產: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與再利用過程中產生各利益相關人之衝突
- 無形文化資產:轉型過程中,社區成員、政府、投資方與專家等不同利益相關人社群,對於社區未來的轉型方向達成共識
機會
- 有形文化資產:在修復、改建與再利用的環節中,導入氣象資料以建立氣候脆弱性評估,以使古蹟地景與未來極端天氣共存,同時俾利保存及修復技術之評估
- 無形文化資產:氣候風險評估協助在地社會文化建立適應機制,與地方協力規劃出具氣候調適能力的文化再創造與實踐方式,協助社群建立韌性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氣象評估與預警
綜合氣象文化資產脆弱度分析
建立氣候脆弱地區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破壞之評估及預警
資產維護與循環運用
極端氣候評估、氣候長期分析
評估極端氣候災害對文資之破壞風險,協助維護、修復、保護、改建及再利用,使其適應未來氣候變遷衝擊
社區發展協助
社區氣候變遷調適
評估氣候變遷對於在地社區的文化實踐與生活形態所造成的長期影響,並協助社區建立韌性
服務案例
文化資產災害情資網
極度脆弱的文化資產一旦面臨災害衝擊就難以回復,甚至消逝於地球上。為了不讓珍貴無價的古蹟只剩嘆息的命運,災防科技中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跨域合作,應用科技共同開發「文化資產災害情資網」,提供多項古蹟的災防資訊,讓古蹟保存不再只是災後修復的工作,而是能打造出有韌性的古蹟特質。
「文化資產災害情資網」是全國第一個文資防災整合平台,應用各部會現地監測及各項文資資料庫,將龐大的資料整合轉化成視覺化、易讀的文資災防資訊,提供即時且全面性的文資防災資訊,讓相關人員能隨時進行古蹟的防災整備工作。
資料來源:
謝蕙如、陳毓樺、蘇文瑞、柯孝勳,2020,
〈「文化資產災害情資網」之文資災害主動示警技術開發〉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181 :1-8
文化資產災害情資網
服務項目
- 文化資產震後快篩:根據歷史地震案例顯示,因地震強烈搖晃造成受損的古蹟多集中在震度四級(最大地動加速度值 PGA 為 25cm/sec2~80cm/sec2 )以上。因此,當發生震度為四級以上地震,系統將解析中央氣象署地震報告內參數資料後,自動運算篩選各震區可能受影響的文資點,並將運算結果主動發佈給相關人員參考。同時,文資災害情資網除了展示地震相關情資,提供各震度區內可能受影響的古蹟清單外,亦將特別標示出可能因地震有致災風險的古蹟。
- 文化資產淹水示警:災防科技中心整合淹水潛勢地圖(水利署)、歷史淹水災點紀錄(災防科技中心),以及歷年文化資產災害通報紀錄(文化資產局),篩選出全國約有近300處的古蹟有較高的淹水危害風險。當實際降雨量達預設的古蹟的雨量警戒值,系統以圖示邊框顏色閃爍方式呈現其淹水警戒等級,發佈文化資產淹水示警訊息。
- 文化資產颱風示警:文化資產颱風示警開發是以中央氣象署發佈之颱風資訊為主,再結合颱風動態圖與文資點位進行疊圖分析,分析颱風警報範圍內,以及颱風預測路徑上位於颱風暴風圈內(七級風、十級風)受影響的縣市及文化資產,並提供可能受影響的古蹟清單,供相關人員進行加值應用,以及災情查報參考。
- 文資綜合示警:置頂呈現文化資產地震、淹水、颱風示警資訊,以及文資通報件數,並以顏色對比呈現各災害示警的狀態。
- 近期文資事件通報:以時間軸排列近期文資事件通報紀錄,方便人員瞭解各文資受災時序及受災狀況。
- 各項資訊總覽:全國各項危害監測資訊,包括:溫度分佈、累積雨量、紅外線雲圖、雷達回波圖、即時閃電、鄉鎮風力級數等,以及文資保存現地觀測資訊。
文化資產保存環境氣象監測服務
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在於歷史原貌得以完整保存,藉由有形文化資產本身形體與材質的具體表現,可帶出無形文化資產,二者息息相關、互相輝映。然而,氣候變遷造成古蹟的損壞可能會影響文化資產其價值。因此,透過科學角度,建置專屬於該文化資產之保存環境監測設備,於國定古蹟、考古遺址或聚落建築群等鄰近周邊收集監測數據,著手掌握文化資產所在地的區域性氣候環境條件,協助文化資產後續之保存及未來管理資產維護工作。
介紹來自:文化資產保存環境氣象監測建置
服務項目
於國定古蹟、考古遺址或聚落建築群等鄰近周邊,建置專屬於該文化資產之保存環境監測設備,所建置之綜合氣象站半徑1公里內可涵蓋85處國定文化資產,如結合中央氣象署氣象站已可涵蓋121處國定文化資產中的102處,監測結果透過文化資產保存科學網發布,依國內外研究成果評估將長期監測數據轉換為文化資產氣候劣損因子風險指標,計有木材、金屬、磚石等3項材質劣損長期風險,以及立即性顯著風險7項(瞬間高溫、濕度變化、急降雨等)及長期性劣損風險 19 項(結露、鹽析白華、累積降雨量等),以應用於文化資產保存風險評估、修復工程規劃與日常維護時參考應用,達到預防性保存之目標。
規劃及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科學長期性監測作業,現場設備所監測及蒐集的相關數據,包含:風向、風速、雨量、溫度、溼度、氣壓、紫外線、日射量等監測因子及影像。透過各項氣象監測儀器、影像監控系統及高效率的資訊系統整合,長期、不間斷地即時掌握現地氣象資訊、影像資料,作為文化資產後續相關研究之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