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ortation-photo

IPCC AR6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暖化效應持續,交通基礎設施在氣候變化下的中長期風險將加速上升。相關研究也顯示氣候變遷引起的異常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各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損失可達數千億美元 1 Gelete, G., & Gokcekus, H.(2018).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ransportation asse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1(1), 1-6.
Sawyer, D.(2014).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on transportation asse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IISD report.
,除了包括因暴雨、洪水、颶風、海平面上升等災害對公路、橋梁、鐵路、機場和港口等建設的直接或間接損壞,人們的移動又多仰賴各種運輸系統,更可能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交通運輸網絡的中斷,也將衝擊全球供應鏈,進而影響整體社會經濟發展。

透過氣候服務,規劃更具韌性的調適作為,包括在強降雨地區強化區域性排水設施、安裝環境監測功能、提高綠運具設施之設計標準,或是未來透過結合智慧服務與應變措施,例如以輕軌軌道與公路互為替代方案,降低氣候變遷的脆弱度與風險分布。整體而言,氣候服務所提供的關鍵資訊有助於提高運輸系統的韌性力和災害應變能力,支持交通運輸的永續發展,並減少損失損害、提高安全性。

運輸部門也是加劇全球暖化的源頭之一,巴黎協定各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致力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歐盟各國亦在能源、工業、運輸、住宅、農業等五大部門紛紛制定減量標準。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我國運輸部門碳排量佔第四名,其中傳統交通運輸型態的高碳排加劇氣候變遷和對環境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而這些影響也反過來對運輸業本身造成風險和損失。透過提供最新的氣象數據及預報資訊,可協助物流運輸產業預測交通流量和安排最佳化交通路線,改善供應鏈運輸配送計畫、減少交通事故和擁堵,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整體物流和運輸系統營運效能,降低成本和貨物損失或損壞風險。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機會

立即性風險

  • 強降雨引發坡地災害、淹水潛勢與風險增加,包括發生洪水、土石流沖毀或掩埋路基、橋梁、軌道或隧道落石、坍方
  • 臨海設施因暴潮/風浪沖刷及沖擊而受損或淹沒,港灣、航路淤積,對商港業務運作造成衝擊
  • 高溫引發的熱空氣與高水溫,造成橋墩腐蝕、公路鋪面隆起、軟化與損壞及標線變形
  • 溫度上升、熱脹效應致軌道擠壓變形、挫屈,影響列車行車安全
  • 颱風來襲,造成暴潮/風浪、強風、強降雨等情形,迫使航班停駛、設施設備損壞、車站、航站、港口或其聯外道路淹水中斷營運
  • 空運系統空陸側設施及客貨運業務因淹水、強風、雨水或暴潮/風浪沖刷及沖擊而受損或無法作業
  • 航機因強降雨、跑道積淹水、落石、坍方阻斷及強風、高溫而無法正常起降或損壞

長期性風險

  • 海平面上升導致港區設備淹沒、碼頭受損、船舶無法靠泊作業、港口基地消失等影響
  • 河谷沖蝕加劇而危及道路路基、沖刷橋梁基礎,增加公路運輸系統負荷與維護成本
  • 高溫、海平面上升、強降雨、颱風氣旋等劇烈天氣現象發生頻率與強度的提高,增加交通意外風險
  • 極端氣候對公路、鐵路、空運和海運等交通運輸系統相關設施構造物之結構安全造成衝擊

轉型風險

  • 行人徒步生態綠區、自行車道和無車綠帶社區等設置若無配套措施,將可能引起商圈與住宅區反對,例如物流卸貨、周邊停車等
  • 永續燃料生產成本高昂,提高海運和航空業運輸成本,仰賴製程改進和降低成本以促進市場普及
  • 運輸部門碳排放為大宗,國內外碳定價相關政策推動,將可能大幅增加物流運輸產業營運成本
  • 綠運具設施之設計標準、建設暨營運成本提高,包括排水設施、環境監測、預警系統、低碳路網規劃
  • 極端高低溫、極端大風影響下,為維持電氣化運輸工具運作,而消耗更多再生能源與自然資源
  • 電動化及無碳化新技術開發需要成本投入,缺乏資源挹注的產業,可能面臨原有市場萎縮的威脅
  • 電動車輛電池汰役回收及再利用部份,須訂定電池廢棄循環法規與測試標準,促進責任業者自主回收,以健全電池循環產業鏈
  • 車輛維修體系從業人員及車行,亦面臨提升電動維修技能與數位工具應用能力之產業轉型壓力

機會

  • 運用氣候資訊強化運輸業的氣象判讀能力,協助預測交通流量和安排最佳化交通路線,改善配送計畫、減少交通事故和擁堵
  • 透過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及工程防護設計,強化公共工程應變能力,加強公共工程防汛整備工作
  • 更新及升級邊坡安全監測系統,降低氣候脆弱度及強化公路韌性,落實國土防洪治水韌性工作
  • 未來年氣候推估情境,納入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因子,強化運輸系統預警應變能力、調適力、耐受力/回復力
  • 運輸系統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提供交通運輸系統運作之參考依據,預先識別及降低風險,確保營運安全
  • 綠色交通生活圈規劃,包括行人徒步生態綠區、自行車道和無車綠帶社區、路面輕軌運輸系統等

氣候服務如何幫助我們

服務案例

QPLUS

#交通 #預警 #降雨

為強化氣海象資訊於防災作業的應用,中央氣象署自民國100年起推展劇烈天氣監測系統(QPESUMS)防災客製化服務,運用臺灣及鄰近海域各式氣海象資訊,針對易發生坍方、土石流、淹水等現象的轄管區域,開發符合各業管機關防救災作業需求的客製化功能與產品,供各級政府及機關執行防救減災行動作為參考依據。QPESUMS防災客製化服務初期應用於陸海空交通運輸領域,持續拓展至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救災(難)及國防氣象等,亦延伸至配合地方政府防災作業。

隨著網際網路瀏覽器使用趨勢的改變,為延續並深化QPESUMS對政府機關的防災資訊服務,氣象署近年來著手開發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民眾版劇烈天氣監測系統QPlus,其可跨瀏覽器使用,並承接上游QPESUMS系統產製的雷達資料與衍生產品,亦包含地面觀測、衛星雲圖、閃電資料及颱風資訊等更多元的氣象監測與預報資訊,以提升氣象資訊於防救災決策的應用效能。

資料來源:QPLUS

服務項目

  1. 圖像化即時降雨監測,整合地面觀測和遙測。
  2. 極短期定量降雨估計。

Climate Services for Transport Sectors

#運輸 #氣候風險預測

由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和其他多個單位共同合作的英國氣候韌性計畫(UK Climate Resilience Programme, UKCR),透過跨學科的研究為不同部門導入氣候資訊應用於服務中,量化氣候變化的風險支援營運決策、強化國家及產業韌性。

資料來源:Climate Services for Transport Sectors

服務項目

針對交通運輸部門,英國氣象局與交通部(DfT)合作共同開發氣候服務模式,氣象局運用歷史和即時的氣候資料搭配大氣和海洋的電腦模型–英國氣候預測模型(UKCP18),分析由交通部設定的最壞未來情境下的合理假設(Reasonable Worst-case Scenarios)。其中針對高低溫、道路及河道洪水、強風或暴雪等,提供技術性的氣候資訊支援交通部門的決策,並輔以天氣和氣候對運輸影響的概況說明,以因應未來極端災害事件可能引發的緊急情況,同時提升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運輸部門的認知。

延伸連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