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服務價值鏈

氣候服務夥伴關係的建構能幫助促進氣象產業的發展,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氣候服務價值鏈的定義,來定位每位氣候服務夥伴的功能和角色,進而深化候服務夥伴間的互動程度與關係。氣候服務價值鏈的上游,可理解為氣候服務的產出過程,包含氣候數據的生成並轉譯為氣候資訊,以及將氣候資訊結合跨域資料來做應用服務開發;下游為使用者接收氣候資訊或使用應用服務,來制定決策和規劃行動,最終產生社會效益。

進一步解析價值鏈中各元素,氣候數據的生成包括了監測、建模、預測,產生的氣候數據通過時間或空間降尺度、情景模型等處理,轉譯成可用的氣候資訊,或開發成可供決策應用的氣候服務,並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形式傳遞給各領域之終端使用者,幫助使用者制定適宜的決策,最終產生最大化之社會效益。

生成高品質的氣候資訊與氣候服務仰賴硬體設備及科研技術的發展,數據轉譯和應用服務開發的過程奠基於對地球環境、人文社會、經濟系統以及跨領域知識的充分理解之上,資訊和服務提供的形式則著重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因此跨部門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合作,對建構完整且健全的氣候服務價值鏈而言至關重要。

氣候服務夥伴關係

氣候服務夥伴可以分爲3個主要角色:政府部門、學研機構以及民間企業。任何一方皆有可能是氣候資訊的需求及供給者,因此積極的合作與包容性的夥伴關係,是帶動氣候服務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政府部門
為我國目前最主要的基礎氣候數據和各種環境數據的來源。中央氣象署提供完整且開放的氣象觀測及氣候預測資訊,供應學術研究及應用服務開發使用,同時營造有利學界及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為我國氣候服務發展奠定基石。 
...
學研機構
包括大學、財團法人、行政法人或政府研究機關,為氣候服務進步與技術創新的命脈。提供氣候科學基礎知識或應用技術的研究,並與政府及企業合作,將研究成果轉為實際可應用的氣候服務或可營運的決策系統。
...
民間企業
為主要商用氣候服務的提供者,將來自政府部門的基礎數據或學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根據客戶需求進一步將資料加值創新或客製化開發應用服務。民間企業能發揮其貼近社會大眾需求的敏銳度且靈活應變市場的特性,提升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量能和開拓創新服務開發的可能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