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與服務
面對乾旱風險超前部署!氣象預報可以為水資源管理做些什麼?
2020 年末至 2021 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重的世紀乾旱。從 2020 年春夏之際開始,兩個為臺灣雨季貢獻大部分降雨的時間點——梅雨季和颱風季——相繼出現明顯的氣候異常。梅雨季的降水提早結束、入夏之後又少了颱風帶來的雨水,造成乾季來臨前沒有貯存足夠的雨水,加上隔年春雨帶來的雨量明顯比氣候正常值少、緊接的梅雨又晚到⋯⋯,最終長時間的旱象,導致臺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臺灣的水資源應用主要涵蓋家庭用水、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及生態保護等方面之需求。當乾旱事件發生,不僅會縮減民生用水,給生活帶來不便及損失,還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工業生產受到影響。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糧食供給的穩定,衝擊各產業的經濟。
氣候變遷下,乾旱的風險逐漸上升,面對可能發生的水資源危機,站在氣象服務的角度,可以如何協助整個社會進行事前準備、趨吉避凶,防範並減緩乾旱帶來的風險與衝擊呢?
氣候預報資訊的跨域服務與應用
以現行的氣象科學技術,氣象署已開發出多元化的預報產品,從短期(天氣)到長期(氣候),可以針對不同時間尺度(預報時間)的需求提供預報服務。這些銜接日、週、月、季至年際尺度的無縫隙降雨預報資訊應用在水資源領域,能幫助防災和水利相關單位在乾旱發生前提早規劃、部署,做出有效的決策和應變措施。
具體來說,氣象署提供給水資源領域的降雨預報產品包含:
0 至 6 個月前:集水區雨量六分類預報這個產品主要依據預報目標區域的降雨氣候特性,劃分出六種雨量值區間,並提供各雨量區間未來 6 個月的逐月預報機率。讓使用者能預估各水庫集水區的降雨量值,並提前掌握降雨的長期發展趨勢,作為水庫管理、產業節水措施的事前規劃及決策參考。
1 至 4 週前:偏差修正高解析雨量預報提供 1 個月內逐週的降雨預報,經過一定的偏差修正之後,以定量的方式預估降雨區域及降雨量,亦提供週累積雨量介於 0 ~ 50 毫米、50 ~ 100 毫米、100 ~ 150 毫米和 150 毫米以上等特定雨量門檻值的機率預報,有助於更準確地評估乾旱風險,可作為災害應變、短期用水調度之參考。
1 至 7 天前:預報員研判集水區雨量預報提供 1 週內的逐日降雨預報,透過預報員的綜合研判,預估降雨的區域、雨量、各個水庫集水區的最大累積降雨量,輔助災害預警決策。
1 – 2 天前:定量降水預報提供 2 天內逐 12 小時定量降雨預報,為人工增雨任務規畫和即時的災害預警提供決策資訊。
這些降雨預報產品,有助於水利單位掌握短、中、長期的水情資訊,作為水資源管理與調度的決策參考,讓水資源能超前部署,降低旱災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同時也可以為防災單位提供災害預警的重要資訊。
取得預報之後:旱象發生前提前部署、旱災發生時減緩衝擊
政府機關取得氣候預報,評估可能的風險與衝擊後,可以依此決定如何加強區域水資源調配、暫停稻作灌溉、增設抗旱水井、進行人工增雨等等。
此外,水利單位也會根據水情調整各縣市的水情燈號,採取黃、橙、紅燈等級的相應對策,例如壓力調控供水、減量供水或分區供水以穩定水情,甚至是「減供但不中斷供應」、「供應 5 日中斷 2 日」等節水措施,盡可能降低乾旱帶來的衝擊。
隨著全球氣候條件的改變,未來我們將更頻繁地面臨乾旱的挑戰。為了減輕乾旱的影響,除了政府需建立更完善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機制,推動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外,我們也需提升節水意識,自主節約用水,共同保護臺灣寶貴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