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颱風真的有特別多嗎?2024 颱風季的特別尾聲

2024-12-18
生活/時事/數據 #颱風 #熱帶波動

還記得 10 月和 11 月,每天都在緊盯颱風動態的日子嗎?今年秋季,颱風的數量似乎特別多。10 月的山陀兒和康芮先後侵襲臺灣;此外,在 11 月中旬,甚至出現了罕見的「四颱共存」現象:銀杏、桔梗、天兔、萬宜四個颱風,從越南東部至太平洋上的關島,呈一列橫向隊伍排排站。

2024 年的颱風感覺特別多?生成時間的分佈或許是關鍵

這一現象雖令人印象深刻,但數據顯示 2024 年的颱風總數其實與往年無異。根據氣象署 1991 至 2020 年的統計資料,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生成 25.4 個颱風,而 2024 年截至 11 月底,共生成了 25 個颱風,並非顯著偏多。

那麼,為什麼我們感覺今年的颱風季特別活躍呢?其實,影響大眾感受的,可能正是這些颱風生成的「時間」點。今年,有三分之二的颱風出現於入秋之後,「趕進度」的現象特別明顯。

攤開歷年的颱風統計數據,每年 9 至 11 月平均大約有 10.87 個颱風生成,接近臺灣的颱風約有 1.27 個。而 2024 年同期生成的颱風數量多達 15 個,明顯超出氣候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秋季接近臺灣的颱風數量達到 2 個,也是略高於氣候平均值。

相較那些「遠在天邊」的颱風,靠近或直接影響臺灣的颱風往往才是民眾感受颱風活躍程度的關鍵。通常,颱風活動多數集中在夏季,10 月已是颱風季的尾聲。但 2024 年卻在深秋時節仍然有颱風警報,受颱風影響的時間從夏季延續到秋末,讓人感覺這一年的颱風季異常漫長,民眾對颱風「揮之不去」的印象也更為深刻。

海溫異常加上熱帶波動推波助瀾 今年秋季颱風活躍的可能因素

為什麼今年秋季颱風數量如此偏多?從海溫觀測數據來看,西太平洋異常偏暖的海溫是個十分顯著的特徵,不僅範圍廣泛且持續,被初步認為可能是颱風活躍的關鍵原因之一。異常暖化的海水為熱帶擾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使得颱風生成和發展的條件更加有利。

除了海溫異常,今年入秋之後,南海區域本應逐漸消退的夏季季風卻仍然相當活躍,加上同一時間還有季內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和赤道羅氏比波(Equatorial Rossby Wave,ERW)等熱帶地區的大氣波動影響,這些大氣條件的活躍程度都與颱風的生成發展密切相關,似乎也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複雜的海氣交互作用與搭配,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今年秋颱較為活躍,以及颱風密集地接連生成(註)且擁有相似的移動路徑,不過這仍需要更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

至於這種短期劇烈天氣發生異常的狀況是否和長期氣候變遷有關,以現階段的氣候科學研究尚無法做出明確結論。對於複雜的氣候系統,科學界仍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證據來確認其關聯性。

註:
  1. 即銀杏、桔梗、天兔、萬宜四個颱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