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多少颱風算正常?又有多少會影響臺灣?——淺談颱風氣候特徵

2024-08-06
生活/時事/數據 #颱風 #臺灣季節特徵

今(2024)年七月,凱米颱風狹帶豐沛水氣侵襲臺灣,為臺灣各地帶來驚人的降雨,也是暌違八年再度有強烈颱風登陸臺灣。近年來,許多民眾都有感覺颱風影響臺灣的情況相對少;事實上,自從 2019 年白鹿颱風以後,有長達四年的時間沒有任何颱風登陸臺灣,直到 2023 年海葵風侵臺才終結這個紀錄。因此,今年凱米颱風的影響也喚起許多人幾乎已經淡忘掉的防災記憶。那麼,西北太平洋通常一年會有多少颱風會生成,又有多少會影響臺灣呢?

西北太平洋 颱風生成的溫床

溫暖的海水、不穩定的大氣都是孕育颱風的基礎條件,海水溫度夠高,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不穩定的大氣則有利對流的發展。除此之外,大氣的垂直方向也需要滿足適當的條件,例如「垂直風切」(註)不能太強,讓對流發展時,產生的能量可以集中在垂直方向的空氣柱內。

有了這些條件還不夠,還需要適當的「大環境」來促進颱風的生成。當北半球的夏季來臨,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常有源自南半球、跨越赤道來到北半球的西南季風,以及太平洋高壓帶來的偏東風東南風,這兩股方向近乎相反的氣流彼此相遇後,會在交會的地方形成廣達上千公里的低壓區,範圍由南海延伸至菲律賓東方海面,稱為「季風槽(Monsoon Trough)」。

根據 1991 年至 2020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生成約 25.4 個颱風。其中多數颱風集中在 7 月至 10 月生成,這段期間的颱風數量約佔全年總數的 70%。

這些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颱風,通常順著太平洋高壓的邊緣往西方、西北或轉向東北方移動,過程中在溫暖的洋面「成長茁壯」,並為經過的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根據不同的路徑,影響的範圍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東岸、臺灣、中南半島以及菲律賓等地區。

影響臺灣的颱風

雖然一年當中,平均有高達二十多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但其中只有少部分會影響臺灣。根據統計,30 年平均下來,每年約有 3 至 4 個颱風會侵襲臺灣(平均值 3.2 個/年),這些颱風占總生成數的比例僅約 12.6 %。

越多颱風生成,不代表越多颱風侵臺

研究顯示,strong每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數」和「影響臺灣的颱風數」沒有絕對的關聯,並不是當年越多颱風生成,就有越多的颱風影響臺灣。例如 1998 年,西北太平洋生成了 17 個颱風,其中就有 5 個影響臺灣;但 2022 年西北太平洋生成了 25 個颱風,影響臺灣的卻只有 1 個。

颱風是否影響臺灣,取決於颱風生成後的移動路徑。而颱風生成後會如何移動,則被當下環境的導引氣流決定,這些導引氣流的變化主要與西北太平洋地區廣大的大氣環流密切相關,包含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及季風槽的強度以及配置的情形;另外一些氣候振盪(例如聖嬰現象)也可能影響這些大範圍的大氣環流。由於臺灣相對於西北太平洋而言範圍較小,所以「颱風是否登陸臺灣」在統計上的變異相當大,在預報時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因此,在氣候預報的實務作業上,「颱風季展望」是針對「鄰近臺灣」(即「靠近臺灣周邊300公里範圍內的颱風」)提供颱風個數的機率預報。

註:
  • 垂直風切(Vertical Wind Shear,VHS)指的是高層大氣和低層大氣之間的風向風速差異,垂直風切就越強(大),表示高、低層之間差異越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