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氣候監測
ENSO對全球氣溫及降雨的影響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雖然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但卻會對全球各地氣候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氣候發生異常,意即偏離正常狀態(註1)。
根據過去聖嬰和反聖嬰事件期間的全球氣溫和降水資料,所繪製的ENSO氣候影響示意圖,呈現的是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下,全球氣溫的冷(Cold) /暖(Warm)區、降雨的乾(Dry)/溼(Wet)區分布特徵(註2)。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發生期間,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氣候特性,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提供指引。
註1:正常狀態是指長期的氣候平均狀態,通常至少是30年或更長時間的統計平均值。
註2:影響示意圖僅採用資料具有統計意義(即統計檢定顯著性達95%以上)之區域。其中氣溫暖冷分別以紅色、藍色陰影區表示,降雨溼乾分別以綠色、褐色點狀區表示。
聖嬰(El Niño) Climate Impact 示意圖
春季3-5月
(Spring, Mar-Apr-May)

夏季6-8月
(Summer, Jun-Jul-Aug)

秋季9-11月
(Autumn, Sep-Oct-Nov)

冬季12-2月
(Winter, Dec-Jan-Feb)

春季3-5月
(Spring, Mar-Apr-May)

夏季6-8月
(Summer, Jun-Jul-Aug)

秋季9-11月
(Autumn, Sep-Oct-Nov)

冬季12-2月
(Winter, Dec-Jan-Feb)

反聖嬰(La Niña) Climate Impact 示意圖
春季3-5月
(Spring, Mar-Apr-May)

夏季6-8月
(Summer, Jun-Jul-Aug)

秋季9-11月
(Autumn, Sep-Oct-Nov)

冬季12-2月
(Winter, Dec-Jan-Feb)

春季3-5月
(Spring, Mar-Apr-May)

夏季6-8月
(Summer, Jun-Jul-Aug)

秋季9-11月
(Autumn, Sep-Oct-Nov)

冬季12-2月
(Winter, Dec-Jan-Feb)

- 示意圖為1949年至今,聖嬰事件和反聖嬰事件個案年的全球氣溫及降水合成結果。
- 聖嬰(反聖嬰)事件的年份選取參考美國氣候預報中心(CPC)聖嬰事件定義,依據ONI指標值篩選出連續5個月高於(低於)攝氏+0.5(-0.5)度的事件年份,並按事件發展至成熟階段前後,分成發展年/後一年的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進行合成分析。
- 使用資料:
- 氣溫:NCEP/NCAR Reanalysis I,兩米溫度(T2M)月平均。
- 降水:NOAA ESRL/PSD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 事件年份:
聖嬰
發展年
1951 , 1952 , 1953 , 1957 , 1958 , 1963 , 1965 , 1968 , 1969 , 1972 , 1976 , 1977 , 1979 , 1982 , 1986 , 1987 , 1991 , 1994 , 1997 , 2002 , 2004 , 2006 , 2009
後一年
1952 , 1953 , 1954 , 1958 , 1959 , 1964 , 1966 , 1969 , 1970 , 1973 , 1977 , 1978 , 1980 , 1983 , 1987 , 1988 , 1992 , 1995 , 1998 , 2003 , 2005 , 2007 , 2010
反聖嬰
發展年
1949 , 1950 , 1954 , 1955 , 1964 , 1967 , 1970 , 1971 , 1973 , 1974 , 1975 , 1984 , 1988 , 1995 , 1998 , 1999 , 2000 , 2007 , 2010 , 2011
後一年
1950 , 1951 , 1955 , 1956 , 1965 , 1968 , 1971 , 1972 , 1974 , 1975 , 1976 , 1985 , 1989 , 1996 , 1999 , 2000 , 2001 , 2008 , 2011 , 2012
ENSO對臺灣氣候有什麼影響?
臺灣距離赤道中、東太平洋雖然遙遠,仍會受到ENSO現象所引起的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間接影響。以下是ENSO對臺灣氣候的可能影響:
當有聖嬰事件發生(發展)時,通常會使得臺灣氣溫升高,有偏暖的影響,容易出現暖冬,及隔年的酷暑;降雨方面,可能會影響臺灣隔年春季和夏季的降雨量,出現春雨增加、夏雨減少的情形。而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發展)時,通常會使得臺灣氣溫下降,有偏冷趨勢的影響,因此事件後一年容易出現涼夏;降雨方面,易使臺灣秋季東部降雨量增加,對冬雨的影響則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很多,且每個ENSO事件都存在差異性,其影響的強度和形式可能因事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進行氣候預測和相關決策時,還需要多考慮其他影響因子,而非僅仰賴單一指引。
聖嬰發展時期,對臺灣氣溫有偏暖的影響,易出現暖冬;聖嬰發展後的隔年春夏較易有偏熱的情形。對臺灣雨季的影響,容易出現秋雨偏少,隔年春雨增加的情形,另外有抑制、減緩隔年夏季降雨的傾向。
發展年
氣溫

雨量

氣溫

雨量

後一年
氣溫

雨量

氣溫

雨量

反聖嬰發展時期,有加強臺灣秋雨的傾向,特別是東部地區,對冬季至隔年春夏季降雨的影響則不明顯。反聖嬰發展後的隔一年春夏也較易有氣溫偏涼的情形。
發展年
氣溫

雨量

氣溫

雨量

後一年
氣溫

雨量

氣溫

雨量

ENSO與西北太平洋颱風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總數、侵臺颱風總數影響均不大(圖1),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的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臺灣與東亞陸地較遠(圖2),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
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圖2),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不同ENSO狀態的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統計(圖1)


- 圖1:(a)聖嬰年(紅色直條圖)、反聖嬰年(藍色直條圖)及正常年(綠色直條圖)6月至11月西太平洋颱風平均生成數,統計年份為1991-2020年,圖上亦標示±1個標準差。(b)同(a),但為侵臺颱風數。反聖嬰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19.6±3.7)雖較為偏少,但與聖嬰年(22.6±4)、正常年(24.4±4.2)的差異不明顯(差距在±1標準差以內);侵臺颱風數目在三者之間幾乎沒有差異。三個組群的年份如圖2。
夏、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平均生成位置圖(圖2)


- 圖2:每年6月至8月(左)和9月至11月(右)颱風平均生成位置,數字代表年份,分析年份為1991至2020年,紅、綠、藍色數字代表該年為聖嬰、正常、反聖嬰年,橘色、淺綠、淺藍色十字分別代表前述3個群組的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