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與服務
樹葉還會變紅嗎?氣候變遷可能威脅秋天的楓紅美景?
中高緯度國家的秋天,大自然就像一幅畫布,樹葉在陽光與溫度的影響下逐漸由綠轉黃,甚至變成燦爛的紅色。如此奇觀,背後擁有著美妙的科學,但也成為氣候變化的警鐘。
變色三部曲
植物葉片的顏色主要是由葉綠素、胡蘿蔔素、葉黃素及花青素等化學物質彼此間相對的濃度所控制。葉綠素因為主要反射綠光,而使葉片呈現綠色;胡蘿蔔素、葉黃素會使樹葉呈現橙色和黃色;而花青素則是葉片呈現紅色的來源。
在緯度較高的國家,四季日照時數、強度差異較大,日夜溫差也比熱帶更明顯,這些因素會影響樹葉內部的化學反應,使各種化學物質的相對濃度出現變化,進而反映在葉片的顏色上。
其中,葉綠素是植物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春夏季節,日照時間持續拉長,植物內的光合作用也漸趨活躍。樹葉在白天積極行光合作用,合成養分的同時也加速葉綠素分解,在夜晚又開始合成葉綠素。葉綠素由此反覆地分解與再生,使葉片內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葉片因此呈現綠色。
當秋天到來,隨著溫度降低,白天葉綠素合成的速率變慢,來不及彌補分解的速度。因此葉中的葉綠素濃度漸漸降低。當葉綠素的濃度降低,葉片中的葉黃素與胡蘿蔔素逐漸主宰色彩,葉片因此開始發黃。
入秋後,除了葉綠素合成的速率變慢,植物體內在不同部位之間輸送養分的效率也會開始下降,因此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葡萄糖,會開始在葉片中累積,使葉片中的葡萄糖含量逐漸升高。在某些植物中(例如楓樹),保留在葉片中的大量葡萄糖,會在陽光的作用下與葉黃素作用,合成為花青素。因此隨著時間推進,這些植物的葉片中葉黃素會持續被消耗,含量逐漸減少,花青素的含量則不斷上升。
這類型的植物在入秋後,一開始隨著葉綠素含量持續減少,葉片的綠色逐漸消退,顏色開始由葉黃素和胡蘿蔔素主導而呈現橙黃色;但當時序慢慢進入深秋,葉黃素會在葡萄糖的作用下逐漸被消耗,加上花青素的含量不斷上升,最終紅色愈發鮮豔。在此過程中,主宰葉子顏色的化學物質先後由葉綠素、葉黃素,最後留下花青素和胡蘿蔔素,因此呈現綠色、橙黃色、橙紅色的轉變順序。
氣候變遷下可能消失的畫布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持續升高,尤其是秋季的氣溫變得異常溫暖。在這樣的條件下,葉綠素在入秋後分解的速率減慢,變色的時間被推遲。而如果加上乾旱,乾燥和高溫會給樹木造成壓力,樹木生理運作機制直接關閉,葉子還來不及變色就會直接脫落。
此外,落葉植物的樹葉脫落與否,和日照時間有關。入秋之後,日照時間縮短、夜間時間漸長,樹種因應日照時間的變化會在葉柄基部產生離層素,使葉子脫落。因此若秋季氣溫異常溫暖,很可能等不到樹葉轉黃、轉紅,日照時間的變化就會使葉子先一步凋落。
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人們所熟悉的季節景觀已然出現變化。過往秋天大地鮮豔的色彩、熟悉的暖黃色調,在氣候變遷下的未來可能面臨消失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