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共伴效應:秋季颱風的獨特面紗

2024-11-18
生活/時事/數據 #秋颱 #共伴效應 #颱風

隨著時序進入秋季,東亞地區氣候特徵逐漸轉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逐步減弱,而中緯度的天氣系統則逐漸活躍起來,北方的冷空氣持續發展,鋒面、東北季風也慢慢開始主導臺灣的天氣型態,迎風面的北部及東北部地區進入多雨的時期。

此時距離隆冬還有一段距離,熱帶的天氣系統並沒有消聲匿跡,以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氣候條件來說,仍然有颱風發展的機會。因此,這段時間也是一年當中,中緯度天氣系統和熱帶的天氣系統容易相遇、發生互動的季節。

共伴效應:颱風環流、東北季風與地形的交互作用

正因如此,秋天發展的颱風,在逐漸北上的過程中容易和中緯度的天氣系統產生複雜多變的交互作用,其中較耳熟能詳就是「共伴效應」。共伴效應發生時,常為臺灣北部、東北部地區帶來劇烈降雨,且往往持續時間長、降雨強度強而穩定,造成災情。

共伴效應發生的原理,主要和颱風的外圍環流、東北季風以及臺灣複雜的地形三者的交互影響有關。共伴效應主要發生於颱風通過臺灣東南方海域、南方的巴士海峽或西南方的近海時。由於颱風的環流以逆時鐘方向繞行颱風中心旋轉,因此當颱風經過或滯留在上述區域時,臺灣附近受到它的外圍環流影響,開始轉吹大範圍的東南風至偏東風,將颱風暖濕的空氣順著風向帶至臺灣。此時,這些暖濕氣流的方向容易與東北季風在臺灣北部或東北部附近匯合,並在匯合的區域產生劇烈的降雨,也就是典型的共伴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冷、暖空氣交會,水氣源源不斷地透過颱風的外圍環流輸送至臺灣,容易造成極端且持續的降雨。在共伴效應影響下,即使臺灣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離颱風環流有一段距離,也可能發生顯著的降雨事件。

這樣的劇烈降雨,除了單純由颱風的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匯合,「地形」往往也發揮關鍵的作用。臺灣地形複雜,山脈、盆地和丘陵交錯,而氣流會隨著地形抬升,當空氣足夠潮濕時,氣流在抬升的過程容易形成雲雨。當颱風的外圍環流、東北季風經過臺灣北部、東北部,在地形的加成下,容易產生持續性的降雨。

預報的挑戰

進入秋季後,熱帶和中緯度天氣系統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也讓颱風預測難度提高。夏季時,副熱帶高壓強度強,勢力和位置相較穩定,對颱風行進方向有明顯的導引效果,使得颱風的移動軌跡有較完整的預報依據。即便副熱帶高壓勢力出現變化,大環境也相對單純,比較沒有中緯度的天氣系統干擾。

然而入秋後,中緯度天氣系統越來越活躍,並向低緯度發揮影響力。這些系統會和副熱帶高壓產生明顯的互動,讓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出現消長和變化,而副熱帶高壓本身也因為季節轉變而逐步減弱。種種因素下,副熱帶高壓對颱風行進方向的導引效果已不如夏季時穩定,再加上中緯度天氣系統也可能直接和颱風互動,颱風的路徑不再只受單一氣流主導,更加變幻莫測。

臺灣每年面臨颱風威脅,颱風影響的範圍也不止於「暴風圈」內。尤其進入秋季後,颱風和北方天氣系統的互動機會增加,若發生共伴效應,即便颱風中心距離遙遠,帶來的降雨範圍與持續時間可能遠超過一般情況,為臺灣帶來諸多防災挑戰。面對這樣複雜多變的情況,隨時留意最新的氣象預報資訊、即時更新預報的變化,並審慎評估風險,謹慎面對,才是正確的態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