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還是會有寒流發生?全球暖化還是會有極端低溫? ——「氣候」和「天氣」,一體的兩面

2024-01-23
知識/名詞 #暖冬 #寒流 #極端天氣/氣候

隨著氣候變遷,近年來「暖冬」這個詞越來越常出現在新聞媒體當中,今(2024)年也不例外。從去年入秋以來,隨著聖嬰現象逐漸發展成熟,氣象署預測今年會是個「暖冬」。與此同時,寒流卻沒有缺席。去年 12 月 21 日,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到訪,隨後幾天內全臺各地也相繼出現 10 度以下的低溫。 明明是「暖冬」,為什麼還是有寒流?

「暖冬」看長、「寒流」看短,彼此並不衝突

在統計上,只要整個冬季(12、1、2 月)的平均氣溫高於過去長期統計的平均值(也稱為「氣候平均值」),就可以稱為「暖冬」。因此,暖冬看的是一整個季節、數個月長期平均的結果,並不討論這個時間範圍內細節的氣溫變化。寒流的定義則是聚焦在短期的變化,只要臺北測站在任何時間點的溫度小於或等於 10 度,就可以將這次冷空氣影響的事件稱為「寒流」。 在暖冬裡,每天的氣溫仍然有起伏:冷空氣減弱、離開時會回暖,但下一波冷空氣南下時又會轉冷,整體呈現高高低低的波動。在轉冷的期間,如果該次的冷空氣夠強,仍然會打破 10 度以下,出現寒流,但整體來看,整個季節平均起來依然偏暖。因此「暖冬」和「寒流」彼此並不衝突。

「天氣」和「氣候」是一體兩面

暖冬和寒流,同樣都描述冬天的氣溫,但切入的角度不同。類似的相對概念還有「天氣」和「氣候」。「天氣」專注於短期內的變化,聚焦於為期數小時、數天至一週的天氣現象;而「氣候」則討論長期的整體特徵、趨勢,數週、數月或數年的變化都涵蓋在氣候的討論範疇。而近年來熱門的「氣候變遷」議題,更是討論數十年甚至更長的長期變化。 因此,天氣和氣候就像是銅板的兩面,針對相同的物理量(溫度、風、濕度、降雨等等),前者是每個時間點的變化,後者則是前者長期累積下來的效果。 所謂「全球暖化」,便是用氣候的角度看到的現象。全球暖化下,以數十年的長期來看,全球平均溫度以緩慢的速度逐漸上升。但「逐漸上升」是在時間上、空間上都平均統計後的結果,短期內仍可能出現劇烈的波動,也就是我們感受到的極端高溫或極端低溫,而這就是天氣的角度。

氣候變遷下的極端天氣事件

美國大氣科學研究大學聯盟(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CAR)就曾以一個「人類遛狗」的絕佳比喻,貼切地類比天氣和氣候的差異(註)。天氣就像是狗的步伐,短時間內方向、速度變化很大;但牠的長期趨勢仍然跟隨人的行走軌跡,朝著一個穩定的方向前進——就像是「氣候」。 正因為氣候反映的是長時間累積的效果,氣候的變化也不容易被我們感受到;相對地,天氣反映的是每個時間點確切觀察到、感知到的變化,因此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天氣比較具體、直觀,也比較貼近實際的感受。 事實上,因為短期的天氣變化更貼近我們日常的生活,「氣候變遷下,短期、局部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會如何改變」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畢竟相對於氣候變遷的緩慢變化,氣候變遷下的極端天氣事件對我們的生活更容易造成具體、立即的影響。

註:
TOP